三星半。无论是超现实主义意向的频繁使用,还是芬兰小镇居民好似灵魂被掏空的淡漠举止,都是在为“存在是无意义的”这个议题做着论证。寓言、契约、怪兽、纲常、快乐,还是死亡,存不存在,又真的是有意义的吗?米科·麦利拉提的长片首作,清冷地可爱。
#LFF22DVL/摄影很赞很精致,虚与实之间游走,但抱歉不是我的菜
来自芬兰的电影,有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特点,冷幽默、表情少、小乐观。摄影出色,北欧风格新锐摄影作品鉴赏,白雪与冷暖颜色搭配出的静谧与冷峻感。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是谁、来自哪、去哪里,然感觉难以深入。儿子转身走进燃烧的汽车、通灵术与死者交流,两场戏印象深刻。开头和结尾形成闭环,关于人生意义的答案仍在风中飘。
上影节第八场,也是看的人最少的一场,我在中间的一排里除了我只有一个女生而且她还在在看手机。从圆形不知名物体飞到大家面前开始这一幕,电影逐渐精彩起来,还有弗洛伊德+通灵+哲学三大根本问题的灵魂拷问,对伐木和矿工的交替衰败,人生的意义探索都有非常深刻的描写,理发店孤儿女孩这段把我逗乐了,这段戏全场只有我一个人笑。通灵歌手那段歌词太好听了,太有北欧味道了,精彩的北欧电影,太迷人了!真冷门宝藏佳作电影,强烈推荐。上影节第八部。
我在今年(SIFF)首次遇见——放映完毕,无人鼓掌⋯⋯
BJIFF第三部惊喜之作,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冷感幽默加罗伊安德森形而上的意象表达,对死亡以及精神世界的探索,活着的意义是一家人整整齐齐打桌牌还是钻到着火的车里飞驰到不可知的未来,究竟要不要去触碰那个神秘的光球,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许我们都会和男主一样木讷不解。然而生活是雪,政治环境是霜,组合而成的清冷画面点缀以父子的红色暖色对比强烈,还是能够体会到导演对人文主义的乐观态度的。很多cue需要二刷……
Kaurismaki*Lynch
sign很多不确定具体含义需要二刷很怕是彻底的形而上典型的北欧风格冷峻坚毅很想早日找到片源仔细研究一下。黑狗北欧神话🐍通灵者善良的光球信仰者和传道者的分歧背叛和小孩子的爱总不会真的是毫无意义堆砌吧
spiritualreality是如此虚幻。被冻住的林奇。
为了重新构造现实而超现实,让超现实本身成为现实。若有一个坚实的叙事基础,便是神作。
北欧人,丧得好优雅。冰天雪地的芬兰好适合一些超现实的段落,也很适合今天突然大降温的上海()。怎么感觉男主有一点点像休叔🤣
费解。
#63thThessalonikiFF#Cannes2022全片或许至少证明了一件事情:即使表演和情节不具备串联完整叙事的能力,但只要保有冷峻、幽默与疏离等阿基/罗伊·安德森式的「北欧风格」,即可完成影像层面的完整与自洽。
放映结束后,电影院里响起了观众们对这部影片导演动机的讨论,气氛非常欢乐。其实这部电影只是导演对《约/伯/记》一次映像化的尝试,《约》作为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导演并没有超越它的野心,而是老老实实地去呈现《约》的故事,甚至连结局都有节制地保留了下来。只是《约》的思想深刻,用电影来呈现的尝试或许有点不够厚重?但电影也有他独特的优势。在电影里,我们多次看到樵夫那有点呆滞的表情,不由让人思考,《圣/经》里的约/伯先生,在面对这一系列痛苦时,他的表情应该是怎样的?
一开始以为是罗伊·安德森的那种无逻辑的冷式小品,结果是爬山爬太累了做的梦
啊这漫天遍野的雪!构图和摄影好喜欢!请关爱失业人员身心健康。人生如漫漫长夜,不要追问意义。
超意识流?镜头的拍摄方法很有上世纪的感觉,配乐以及前半段的叙事方式总觉得莫名地很日式。电影结束的最后镜头应该是echo了最开始的打牌哭泣那里吧,看完的整体感受:一切皆虚空🙏
比较慢热,后半程开始发力,如果说前半段还有些考里斯马基的影子,那后半段各种超现实主义和荒诞主义就变成了另一种风格,还是在探讨有确定意义的精神世界的坍塌和现实世界的无意义这一主题
【SIFF影展精粹】本片的影像带有北欧特有的冷峻和梳理感,许多静态镜头的构图也很有罗伊安德森丰富的前中后景的画面信息的特点。故事其实很简单,是工人失业后的存在主义危机,这一点近年来的许多影视作品都有涉及,我们看着本片的主人公经历了强制下岗、妻离子散、好友自杀、妻子出轨、邪教侵袭等各种遭遇,在宏大意义消解的时代,一切信仰都崩塌了,倘若有幸走进一所《宇宙探索编辑部》都是万幸,可惜大多数人都淹没在《樵夫故事》中,勉强弹着《钢的琴》,被困在《漫长的季节》中重复着荒诞生活的《日久天长》。这是苦难的最高境界:苦得无奈以至于只能选择麻木。(影片里许多超现实意象我看了半天看不出前后的联系和意义,但确实在画面上塑造的不错,而且音乐真的很好听。要是那一场的字幕没问题而且我没睡着一段的话,应该会更好看。)
音乐很治愈对通灵者的看法感觉要强烈一点但也就仅此而已有很多冥冥之中的事人们不懂他们也不懂是真理还是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