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aNair生涯中的第二部作品,也算首次闯美—结果当年不仅在水城分走剧本奖,为十年后的擒狮埋下伏笔;还在里面让自己的女儿作为饰演Mina小时候的童演“出道”。三十年后的大选年,它又再度因为当中涉及的话题,被人们用新的方式想起,还是挺值得的。这个跨越非、亚、北美三大洲的故事,尽管表面只是一个如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式,跨越种族守护真爱的故事;但加入了乌干达驱逐亚洲人的史实背景下,还为几乎每个角色都着墨了更深奥的背景—这些异乡人,在另一个国度,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和谋生方式;也关于身份认知和对故土始终挥之不去的牵挂。对文化方面的展示无比珍贵,但话题太宏大又太多,在时长中显得有些狼狈局促。
就是女儿的爱情线和父亲在乌干达的剧情线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爱情故事会把重点从剧情部分拉走。
生在非洲从未去过印度的乌干达印度人(祖辈被英国人带去修铁路)/生在美国从未去过非洲的美国黑人,作为家庭一员被看待的东方人/作为个人的西方人但同时又被视为不可背叛的黑人群体之成员,讲得比较少的一种身份认同矛盾,说深不深说浅不浅的一个爱情片。
到结尾父亲的身份认同冲突线看起来最完整。当年的DenzelWashington真的是,daaaaaaaamn.
虽然大家都是有色人种虽然大家都是弱势群体其实他们之间照样存在着歧视甚至更甚。对于这些没有根的人来说,或者影片中的那句台词才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而我的心永远和你在一起。”PS华盛顿真是太性感了,在那些魅惑的色彩之下简直令人窒息。。。
想讲的内容太多故事就显得有点散了
子一代的结局有点草率、缺乏后劲,反而是处于背景和支线里的父亲的弧光更加美得荡气回肠,可能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架构在探讨如此复杂的殖民史与移民史时略显简单了。但同时也可以理解导演为什么把重心放在印度人twiceremoved(英文中remove一词用在这个表达里真是妙极)的女儿身上,将年轻女性的情欲作为主体,呈现这样的情欲作为处理代际创伤的另类方法。
战争、移民、跨种族、父与女、两代人,印度裔与非洲裔的肤色爱情,不仅是个人选择更关乎身份认同。相比年轻一代拥有行动的自由,老一代的身不由己令人神伤。
很有意思的题材,indiandiaspora和africandiaspora。感觉对人物的身份认同可以做更多的探讨,这样的话可能会更深刻,而不是只停留于爱情故事。
6/10。叙事用两代人的视角反思肤色主义和无法治愈的离散,序幕中杰伊被迫带家庭逃离乌干达,因为独裁者阿明将非洲经济的困境,归结于殖民者输入的印度劳工,这些棕色人种比黑人等级高并享有特权。杰伊强忍泪水时,镜头捕捉到这个家庭郁郁葱葱的花园和这个国家绿色的山丘和田野,和许多被驱离的印度人一样,杰伊到美国南方经营着汽车旅馆,他写信向乌干达新政府情愿归还他的财产,但这些同样背井离乡的印度人,却歧视祖先被奴役的非裔美国人的肤色,米娜的反叛打破了这种种族边界,她和德里特里的相遇是一场爱情碰撞带来的追尾事故,在一些甜蜜的画面中,两人跳舞跳的汗流浃背,在深夜电话闲聊,还有约会时,闯入酒店房间的爱管闲事的叔叔,和电话里嘲笑米娜丑闻的婶婶,这些通俗剧的陈词滥调,都不如米娜对自由成家的要求震醒杰伊对家乡的渴望来得动人。
humanmigrationreallyisjustcollateraltothezeitgeistpolitics..denzelgotmadrizz...
印度、乌干达、美国,没有一个地方是Mina一家的“家”。
三星半。一个乌干达的印度家庭,因为阿明引发的战乱逃离到了美国,女儿和密西西比当地的黑人小伙子恋爱了,但一心碎碎念要回到乌干达的父亲强烈反对这段恋情。最终有情人历经各种考验终成眷属。那么错综复杂的种族、国籍、肤色…的问题,却处理的有些潦草,没能对升华主题加分,有点可惜。
跨种族之间的爱情,片名马萨拉其实就是印度一种用多种香料混合起来的调味料。CC标准5月24日即将发行全新修复2KBlu-ray。
不懂你們這些莫名其妙死去活來之人
竟然被我找到中字资源。女主一家其实是生在乌干达的印度人,从没有去过印度,非洲就是他们的家园,却因为自己的肤色被驱逐出境。男主以为自己是黑人被歧视,其实反而是这印度人一家对黑人的感情太深了。很打动我的一部电影,特别是女主爸爸的故事线,泪目很多次,另外最大的看点当然就是DenzelWashington(的裸体
这个deepsouth的非洲流亡的印度裔的生活还是挺有趣的,前半程很不错,我觉得算不上风情画而像是一个金黄色的梦,这个色调舒服得不真实,但是后半部又是私奔又是种族之间冲突的drama太难顶了,这部最有趣的是从头到尾镜头都100%锁定黑人和印度裔,白人角色几乎没有
女性导演,有色人种,身份认同,当代不得不玩的这些玩意儿,被91年的该片甩出的三五条街起码
saritachoudhury
女性导演的电影,细腻而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