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台湾金马奖获最佳电影、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香港新浪潮绝佳之作卧底片的祖师爷呀~个人悲剧与社会非议突出真实且煽情看来惊心又伤心....主题曲《边缘人》也是经典词曲=霑叔+顾嘉辉阿B哥演唱收录于温拿《曲中情》大碟中
感到悲剧走向,就很担心看到悲剧的结尾。卧底不是什么神探,是个刚刚毕业满脸青春痘的小年轻,在爱情上还带着少男的激烈和极端,艾迪带着恐惧的表演真实震撼,让人带有对孩子的怜惜。愿天下有情人终成兄弟。的确是金兴贤最靠近得奖的一次。谢大伯供源。
世纪影业公司出品,刘镇纬策划,陈德森副导。算是卧底题材的鼻祖了吧?钞票点烟也早过《英雄本色》
结局暴烈悲剧得太沉重。新浪潮的冲击力实在太大。副导演:陈德森
“白色染成黑色相当容易,但黑色怎么染得回白色。”悲怆感不输《无间道》,拍出了新浪潮的生猛劲,结尾突如其来的暴民没什么说服力倒是和开头的暴力执法形成对照。为了铺垫情绪牺牲了人物,和女友关系的破裂,黑帮兄弟对他的信任,这两层关系到结尾没有闭合上实在遗憾,卧底公然走出警局也确实不太讲究
卧底是好题材,也能把关注点放在人物上。可是他卧了半天也还是小混混一个;表达人物内心的MV太无聊了;结尾那些市民有点莫名其妙,这么大的怨恨也不是这一次半次的偶然而是长期累积的吧。。。
现代卧底片鼻祖,章国明惯常的高潮在结尾,铺排得很好,好过许多后面的卧底片。彼时艾迪年轻又是新人,前期表演真是带着一股不谙世事,看着人物一步步走向结局不是不揪心的。可惜艾迪的表演生涯太短暂了。
点指兵兵之后又一部香港新浪潮,香港底层卧底小警员短暂悲惨的一生,真实、伤痛,结尾用廉租房的暴动影射了当时可能存在的现实,底层民众之间执法难的情况在中国偏远农村也有体现
“把白的染黑很容易,把黑的变白可就难了”。新浪潮电影,香港卧底题材的先驱,在技术上如今看已然落伍了,但主题依旧深刻。卧底“犯罪”生涯对自身的影响,警察对自我身份的认证,无法回头的单程路,以及悲剧性的结局,日后港产卧底片几乎都逃不掉如此框架,且该片比邱礼涛同类题材的《黑白道》更加悲悯。导演章国明,副导演陈德森。主演艾迪,现实中的命运比角色最后也好不到哪儿去,拍戏摔断双腿后事业一落千丈,一度混迹于男色酒吧里,虽然后来做生意也算成功,但在他影视圈的境遇,实则可惜
那个年代的那么好看的港片,结局太过突然惨烈,开始也许接受不了,可正是如此人们的心才能更经得住磨砺,世间万事存在阴差阳错,宿命总是以一种悲剧的方式体现,谁错了?谁没有错?群体无意识的暴力使得个人的生死显得多么廉价。廉价,无论哪个时代的社会在哪里到处都充斥着它。
卧底悲歌,无间道源头,美金点烟的开始,草根版卧底,草根版死亡方式,虽然故事有些粗糙,但来自群众的怒火和邪气比无间道好。
香港新浪潮到底还有多少宝藏是我不知道的?作为卧底片的先声之作,现在看来也毫不过时。章国明自编自导自摄,真正抓住了人物身份焦虑的精髓。慢镜头呈现的暴力美学显然被吴宇森学去不少,手持镜头下粗糙凌厉的动作风格则强化了影片的真实感。宿命式的悲剧结局,人民的愤怒与卧底的无奈之间产生巨大戏剧张力,只能化作一声仰天长啸,足以在港影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期卧底片是不假,但故事讲的其实一般,与其说是讲卧底,倒不如说是讲70年代末期的香港社会风貌,原来人民也是够愚笨的,跟两岸都没差啥。人物塑造也太粗糙,毫无缘由的就当卧底,人物形象都没立起来,还不如泰哥。
游走于黑白两道,徘徊于生死之间。意志的摧残,情义的两难。简单而具有张力!结局让人黯然落泪。
章国明把香港特有的卧底片给定了型,副导陈德森。后来失踪于影坛的艾迪不论帅气的警察和疤脸演得都不错,有好多后来明星的形象。整体灰暗落寞的调子配以黑色幽默,虽然剧情和剪辑上的瑕疵不少,但大出所料的结局真是唏嘘不已,很反思又有力量的新浪潮港片。百老汇粤语。
原来当年的香港新浪潮还有这么猛的片子。尤有彼时香港都市社会的纪实镜像,手持摄影带感,情节流畅但琐碎跳切这是剪辑问题,在多处的镜像和特写慢动作镜头彰显了一种极度身不由己的身份焦虑与精神痛苦,这结尾更是群体暴政的哀歌,最终酿成悲剧。男主艾迪的表现确实是让人印象深刻。此为香港卧底片类型的鼻祖,从此香港警匪片中出现了一种身份置换中身不由己的悲剧宿命亚型。卧底一开始就是一条不归路啊,至今卧底片种还是如此。7.9
新浪潮无间道,虽然在现在看来有其生硬之处,但对卧底的形象是有个基本定调作用的,包括自我身份迷失自此成为该类影片讨论的主题,本片最凌厉的地方是它的结尾,让百姓以暴制暴指向了人身上的劣根性,只要有契机谁都可以成为罪犯。
白色染黑色简单再想染回去···人是有记忆的我也喜欢以前的我现在的染的太杂做事太多顾虑。。
艾迪形象的前后变化
3.5stars.人物写得很有意思,朴素的存在主义身份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