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不规则的章节,同一方言下的语言距离,迟滞的不可解的面容。
按照顺序逐一观影,在看到这部时我深刻感受到,应该把所有“自画像:47公里”系列作为一部作品来看。某种程度上,只有当它们是作品群时才是趋于完整的。比如对于装置的运用,最初的三部曲很明显有着质的变化。从第一部的“剧场-农村”构造(偏向于由外至内的表达),到第二部结尾梦奇导演在村民面前的独舞,以及这部中紧贴土地的匍匐前行(更为融入这片土地的、一种由内向外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第三部几乎完全不再依赖前两部中的装置(小剧场场景与那些放大的老人照片等),不论是梦奇导演本人还是她的影像,都真正成为了村子的一部分。爷爷说“我的奇奇来看我了”,还有爷爷为了梦奇导演能看清路而坚持不拉灯,以及结尾爷爷和孩子们同梦奇的道别……太真诚且纯粹了,看得我都想哭……
我总觉得其实记录大饥荒只是民间记忆计划开始的初衷,但随着实践深入下去,更重要的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成长,与农村和周围人的建立起来的联系,某种归属感和责任感。章梦奇的作品,到这一部,我看到更多是这些东西。最打动我的是跟爷爷的感情。
行动者章梦奇。梦奇在草场地映后的反思蛮值得记下来的,她说现在回过头来会觉得,当时对村里人生活的评价维度会很单一,现在会看到艰苦生活后的生命力,她不会像前几年那样觉得自己带给了村子什么,村子其实反哺了她更多,有人提问说“村子是答案吗”,梦奇说,重要的是时间和过程。
看到最后爷爷与方红们与梦奇再见的时候不禁热泪盈眶。做梦的那几段也特别出彩
在物质对抗精神的村落里,试图探究一些人的生存状态,挖掘他们的历史记忆,以及努力改变一些当下。不是我喜欢的题材和方式,但终究是在最后一幕破防了。她这些“好人好事”何尝不是一种质朴而动人的理想主义?“四十七公里做梦”,她说是做梦,结果都被她一点一点变成现实。她是陆地上的飞鸟,在断壁残垣中振翅飞翔。
@声色|女性影展“她與她們:女性導演的性別敘事”
❤️
除了记录者,章梦奇似乎又多了一重身份,建设者。无论是立碑,发动小孩捡垃圾,还是扯电灯,建设乡村图书馆。不在乎是否被理解,她都在用自己的力量行动。这让我想到另一位导演吴昊昊,试图以一种介入的方式带来改变。而家人依旧在意她的社会影响和收入,村民也关心她的婚姻。这样的作品,实在难以评价,它由一个大大的“我”构成。几处关于爷爷的段落很动人,镜头与人物之间有一种别样的温度。
从将要逝亡者口中抢救时间的碎片
7.8/10
为了不让爷爷看着我的背影离开,我选择倒走着离开故乡返乡的梦能否实现,取决于是否像章导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实践
2/28老人的质朴收到一双袜子就感动到落泪看到梦奇办图书馆没赚钱把100块拿出来整个采访是难以接受(生活环镜)加上感动(一些孩子与老人的举动)梦奇导演在QA环节说到为村里做点什么的事情不禁现场哭出来了能理解她的眼泪当迷茫的去做一件想做的事的时候看到它真正的成为了光的时候那种安慰欣喜和松一口气章导说想做的事就去做不要怕
素材拼贴以后呢丨拜拜的回响
导演为自己拍摄记录的影片,进行艺术化处理和注脚,解释得还蛮不错的,有些创新的意味。但全片摄制,有些过于粗糙了。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乡村,那些人生的艰难,也不过如此。对乡村现实的记录,具有一定的意义,建议那些鼓吹一夜间乡村脱贫摘帽的人,都看看,这才是真实的中国。它的人民,活得有多么狰狞。
映后导演突然动容落泪:“原来当初我做了这么多事情啊。”那个瞬间我也快被感染哭了。年轻时的行动真的是多么自然且无所畏惧啊,想做什么就大胆地去做吧。
村里的土那就不好了)
最后爷爷让梦奇姐走的镜头,和孩子们隔着干枯的树林远远地喊着“记得回来”,太厉害了,真的,流动的行动的纪录片,匍匐于土地中和从枯井里探出来头挣扎飞翔的梦的影像。
夢奇的影片以及近年來圍觀草場地母親影展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我不覺得我拍一個不被人知道、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是一件純粹自我的事情。人的生活和人的困境都具有共性,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都不是孤立的。回望自己的家鄉,會讓人重新思考什麼是自己的土地,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生活。而當你借助個人的生命經驗去提出那個問題的時候,它的社會性已經開始出現。」
匍匐中的夢像繭,臃腫傍著俐落。「我的奇奇來了」。以及映後談導演在回望中的眼淚,也為曾經的果敢做了腳註。值得。(ps:導演有點點像《少女革命》中的那隻小猴子,也叫奇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