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Vision”作为显圣的感官化,作为“超验”的一部分,逆光从树林的上方斜射而入,木漏れ日,暗示着神圣,魔幻他者的共时性存在,降临,对应着日本文化的精灵崇拜,当永濑正敏触摸着参天古树,镜头上移,成为了一个完全意义的“空镜头”,在构图中,人类的“主体”逐渐消失了,摄影机将具备着冥想的气质,或又在另外一幕中化作穿越树林的幽灵。并非贬义地说,河濑直美完成了日本版本的《青木原树海》,而相比之下,GusVanSant的日本不过是西方中心视野下的增补。山洞是“返回母体”的空间化隐喻,而《视觉》消解着西方的,“文明”的主体视角,圣草的传说,DNA双螺旋是当代的传说,神话。法语与日语并不相通,所以双方只能使用英语,一个精彩的“疏离”之描写,通往着最终意义上的Stasis。
1.5比想象中的极度不堪要强一些吧,在主题上和《生命之树》互通,但的确是阿姨最文艺癌变的一部。其实直到《光》为止,她的世界都好歹是在清新的范畴;但到这一部,那些森林、风、水、逆光...深深地显露出从清新滑向“平面式油腻”的危险感。
原名就是ビジョン(不要被港译的“目”误导),即英语vision一词的片假名书写。它本身就是多义的:视觉,幻觉,想象的画面。人肉眼所见,双耳所闻,闭目所碰,灵魂所感,通灵所预在脑中形成的影像都是“视觉”。片中所寻的草药就是这种通感行为及其精神核心的象征。人本质是视觉思考的动物,我们被语言束缚太久了,这也是我们需要电影的原因。另外比诺什以西方闯入者的姿态进入到东方语境里,带来的不是破坏,是性质的对抗,是额外的能量。
“他一直在追寻,却不知目的为何。”即使有语言,也无法互相理解。河濑阿姨的大道理有点听腻了,但自然风景还是拍得很美。加一星给森山未来。
也有可能是看之前身心很疲惫,反正看阿姨的影像像是回到母亲的怀抱。排去看上去为戛纳准备的一切元素外,其实总是在通过隧道(脐带)-回到森林(母体)的循环时空中不断重新叙述河濑式母性爱和家族魂。在大多数人都腻了的现况下,留下来的都可以算作宗教式教徒了。森山未来舞得精彩。
「绿色」的画面精美,仿佛树木/森林在呼吸一样,还有隧道尽头的光,让人觉得恍惚梦幻。只是影片的元素基本在《萌之朱雀》、《沙罗双树》和《殡之森》等作品里面都已经用得非常美妙入魂了,此次导演只是将这些元素重新在新作里面不断重复堆砌,没有新的意义和新的力量,故技重施,让人失望。
当嘲笑河濑成为日常,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她接连通过最近的两部作品找到了真正成熟于自己的Politiquedesauteurs。
#9thBJIFF#作为河濑粉丝也难以忍受的“清新(油腻)”影像,阿姨拍的这坨……奇幻片,设定中二,立意庸俗(费这么大劲到顶了不过也就是生命-语言-环境议题还能咋着),用了无人机就高级了吗,逆光树林-云雾-月亮-大逆光已经要看到恶心了,百百新这个摄影真是把阿姨往最油腻的邪路上带……再说这个一言不合就上床动不动就迎风流泪的剧作是什么鬼啊。这种贩卖(伪)亚洲生死观念的东西早就过时了好哇?戛纳主竞赛不收太正常了,双周都不会收的……我都心疼比诺什和圣赛评委了……
AuntNaomiwhocanrecallherpastlives.森林吸收了如此多的天地灵气,我不过是从中萃取了一些有关联的出来给你们看看罢了。不是眼睛看,是用感知见到超越时间的时间碎片。但观看他人的感知又实在是件入口太窄的事。标题源自Binoche要寻找一种叫Vision的罕见药草,是不是跟港译一样译作《目》更加合适?
特别讨厌这种“生命之树”类的,其次讨厌莫名其妙就睡的电影。
任何人拍都会是灾难,除了阿姨。
森山我來看你了!!感覺不追星的我迷之熱衷····
近几年河濑直美把几部巅峰作品的关键元素——饱含逆光的空镜,风过森林幽灵似的呼吸,对月亮和云的凝视,花式俯/仰拍反反复复重组搭配,画面越来越唯美,但内在却越来越空洞。此番以西方视角参悟东方之道,貌似精进一层,哪怕加个超现实甚或奇幻的结尾,实则仍原地踏步。
如果不是河濑直美阿姨,没人可以拿住这个可笑幼稚的题材,类似的电影有很多,但只有河濑直美阿姨才能表达出自己的密林神性。不知道为啥都这个年纪的比诺什阿姨了,大家都要给她拍成一副欲女的形象。
不是把人放到自然当中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在河濑阿姨这部充满仪式感的新作里找不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连的“圣草”,最终只能发现一些流于表面的《视觉》依附在她肤浅而狭隘的理解(进化论)上面。倘若在拍摄之前作者有认真思考《啄木鸟和雨》的关系,或许观众压根儿就不会看到这样一部矫揉造作形而上的说教电影。
前半段挺舒服的,後半段的人物及跳躍性需要整理思路…
思而不学则殆
景拍得太好,故事很个人化
千年等一回
河濑大妈你真的够够的了:)跌出主竞赛都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