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对于毕希纳《沃伊采克》的伊朗化改编,较之2年之后赫尔佐格拍摄的以原著为名的作品,大流士·梅赫朱伊的《邮差》更像是一部魏玛时期的德国讽刺电影,Taqi(即沃伊采克)更像是一个小人物而非克劳斯·金斯基的疯子,和克拉考尔对于魏玛时期电影,大众文化的分析,《邮差》的社会批判之中也可以发现某种促成伊斯兰神权法西斯主义的impulse。在电影语言层面,梅赫朱伊对于德国表现主义以及段落镜头的使用融会贯通。对于人物面孔的拍摄在1979年革命之后被延续,也成为了梅赫朱伊以及诸多年轻一代伊朗电影人对于审查制度的规避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先锋主义的。但是和原作相比,随着这一故事被移植到1970年代的伊朗,医生这一角色背后关于科学主义的隐喻就相对来说较弱,仅仅被塑造成一个讽刺漫画式的角色。
看完这部,更能体会到杨德昌《恐怖份子》的好
改编自毕希纳戏剧《渥泽克》,到后面感觉非常帕索里尼了。导演不愧是伊朗电影新浪潮的先驱,风格跟这个词很吻合。该片高度欧化,轻巧灵活地在日常吃饭、看病、耍流氓中渐次积累矛盾,最后把小憋屈扩张成大灾难。关键场景都很风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