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里面的“魔幻”是什么鬼?不同于生硬的官方通报和报道,这就是武汉当地人或者说参与“战疫”人的自拍记录,因此配乐、镜头,还是有很多不足。但是,这真实性更高,生活不就是由这些可爱的群众组成的吗?崩溃的医生、自我隔离的主持人、奔波的志愿者……2020.3.22,武汉加油。
拼凑的一般了,餐太少了
2020不一样的一年记录下疫情的纪录片
的确是有不少闪光点,但没有能持续地抓住和贯穿,为了丰富,反而显得单调。公共和私人的切换,不是不可以,但不能硬凑,几段拔高意义的话,非常不搭。音乐用得比较失败,没有设计,铺得太多太满。片子意义和推出时机可嘉,形式上不知是没想清楚还是有掣肘?
20年国庆在武汉寝室的床上看的,片中人物比片子本身好太多了。快9个月了,一切都在好起来
全民影像生产过剩的时代,UGC+PGC的影像生产模式多了起来。公共事件当下,最动人的影像记录,绝对不是来自把苦难当素材高高在上态度傲慢的创作者们,而是来自最平凡最普通的亲历者们,片子的珍贵也是在于此。面对灾难,我们不止一种“真相”,廉价单一的“感动”情绪掩盖了冰山之下复杂多变的情感,这些情感我相信被记录了,但是却没能被看见,这是当前传播在公共领域可见的疫情纪录片的通病。#公共事件纪录片观察#
现在回想起来,20年初的那个春夏让我终生难忘,第一次让我感受到我和整个中国的距离竟是如今近,不在武汉,也能体会那种纠结焦虑的心情,这部片虽然没有多少艺术的操作,但贴近普通武汉人的封城日子,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人间烟火最能抚慰人心
疫情会过去的留下的影像弥足珍贵
很真诚也很动人的影像,但依旧让人审美疲乏,疫情至今所有的影像叙事都如出一辙千篇一律,公共视角和公共话语在这一次重大社会事件中彻底缺席,所营造出的是一种病态的、虚妄的公共记忆,于个人于社会都是有害的。
全程哽咽着看完,武汉真的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不同于专业人员拍摄的纪录片,这部片子里所有的素材都是导演在微博上向网友征集的。导演从网友的投稿中,挑选出合适的,再向网友请求授权和原版素材后,将它们剪辑成了这部纪录片。这部片子讲述了武汉封城后,生活在武汉城里的点点滴滴。既有医护人员的家属,虽有不舍,仍支持家人去前线;也有参与火神山建设的设计师和工人,虽然很累,但他们为自己能出一份力而感到骄傲;还有外卖小哥,为医院送餐送快递,虽然心中害怕被感染,还是义无反顾踏上了路程。片中的他们只是武汉城中很小的一部分,都是普通人,但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人民每次遇到大灾时虽有恐惧,却仍义无反顾冲上去的勇敢与担当。
普通人拍普通人。关于高贵,品质。烟火最相亲。20世纪德国神学家朋霍费尔在《十年之后:在1943年新年所作的推测》一书中说:高贵,是从自我牺牲、勇气以及自己对社会的一种始终如一的责任感当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期待着对自己的应有的尊重,但对他人也表现出同样自然的尊重,不论他们的等级是高还是低。自始至终,它都要求恢复失去了的对品质的认识,恢复以品质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品质是一切形式的一致性的死敌。在社会方面,它意味着一切对地位的追逐的中止,意味着对“明星”的崇拜的终止。它要求人们的眼睛既要向上看,也要向下看,尤其在自己的密友的选择方面更是如此。
值得铭记不敢回首
有点浮生一日的感觉,结合疫情的主题。片尾曲和想见你有点像。志愿,两个字怎么那么动人呢?
@2021-11-2519:40:36
铭记历史,不忘初衷啊!祖国加油
平凡的日常,所有人都在努力让一切好起来。
拍摄,剪辑,逻辑…什么都没有,更别谈艺术性了,影视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做成这样都得挂掉吧…就单靠题材?医务工作者的高尚精神撑起这个所谓的纪录片,党员作业写观后感都困难
老百姓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难得珍贵,平凡中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