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观影记录中的岩波映画第一片吧。通过旁白将画面第一视角化的方式还是很新潮,勒鲁什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居然是在这之后也是惊奇了一下,回想的手法与声音的使用实在是好像。2.素人演员带来的质感以及情节都特别戈达尔和特吕佛,尤其是狱中自制吸烟那块想起了布列松的《越狱》(当然只是情节)。3.但比较大的问题还是在文本戏剧化上的不成熟吧。回想与现在的关系不明朗,主线也和少年们荒芜的青春一样,放浪又无趣。特别是后半段街上的恐吓抢劫,长时间的暴力镜头完全失去了回想的主观视点,反而让人对少年们的无法无天感到愤懑。
青少年电影,若摄影机工业技术未再50s末革新,影片也不会呈现出如此直观又充满即兴桥段的纪录直接性,这部可以直接对标60年绍拉的《小流氓》。属于新现实主义创作观带动下的那一批客观现实主义,粗糙、素人、即兴与现场。
飞翔的鹰和被锁在笼子里的少年;纪实风格的摄影,很容易想起今村昌平的复仇在我;无欲无求。走出劳教所的那一刻,仿佛有了生活的勇气,但接下来的是什么呢。
在少教所,木工班。班长对新生说,你看,那些椅子来自巴黎,这边粉红色的柜子,将是新娘的嫁妆。最后的运动会的桥段让我想到《城市与狗》中的浪漫。
旬报第一名,羽仁进长片处女作,日本电影导演奖。不拍纪录片的羽仁进,还是那个拍摄纪录片手法的羽仁进,囚笼式的构图若隐若现,压制虚无迷茫的思想,这是羽仁进在新浪潮中递交的作业,表达不够深刻,在某些年代也许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影史地位也随年代而降低。
出影院的时候和当时看完四百击的时候心情相似。突然意识到其实youthcinema对我还是很有趣的课题。小遗憾是导演对纪录的研究似乎没有特别完美的展现出来。
憤怒的內心獨白,無法與外界溝通的人物。三壘手。非主流片廠出身,非職業演員(待過少年教養院)的即興表演,模糊紀錄片/虛構電影。
在电影院看的。年代久远,电影开头说是用了拍摄纪录片的手法拍摄了此片,但看完了此片,觉得虽然有一点点纪录片的感觉,却并不是特别强烈。还是属于一部普普通通的电影吧。少年犯在监狱里面改过自新,中间穿插些回忆的片断。现在看来,说教的成分还是过于大了。
8.9;讲社会问题却营造出极其淡雅的氛围,羽仁进对少年们的关爱溢于言表,此外武满彻的配乐很强大
1985.11.21日本电影回顾展,中国电影资料馆
蛇一般的野蛮少年也有温驯的一面,清淡如风。
还真是松本俊夫所说的社会教育电影
用伪纪录的方式拍摄的虚构故事,Asai因和Shibata以及Ohno共同抢劫进入少改所,在少改所遭受了种种暴力和不公,然而最终还是融入到了一个新的班级,最终成功改造出所走向社会。Asai的父亲在1945年战死,由此Asai成为孤儿进而变成小混混,从这个角度看,整部电影还是很有启示意义的,也是属于日本战后社会反思的一部分,由战犯遗属的教育缺失引起的深一层的社会问题。
虚构的纪录片,真实的青年躁动。
这部羽仁进真不错,如果只能向别人推荐一部羽仁进,我会推荐这部。
少管所众生相
8.59,羽仁进长片处女作,用纪录风格拍摄的不良少年在劳教所的一段日子,但算不上伪纪录,并没有刻意追求。特殊处理的声音好像不是剧中人发出来的,有一种游离感
形式上通过后期配音和画面微妙的错位,进行对自我的二重否定。采用在街上物色的非职业演员,将他们自身的现实和故事糅合,画面上演员的眼色,神情,行为都无一不在挑战着传统意义上所谓的真实。
60年代日本新浪潮。羽人进。日本的新浪潮攻击主流电影的传统:复杂的闪回结构、幻想和象征片段的插入,以及镜头设计、色彩、剪接和摄影技巧等的实验创作变得相当普遍。导演们在宽银幕画面中展示不和谐的构图,并且手持拍摄于不连贯剪辑也成了主要的技巧。猛烈地批评日本社会,揭示背后的压迫和冲突。无资源
黑白电影,英文字幕,有点模糊,剧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