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她是真诚且勇敢的女性,其次才是作家;相对比法殖越南,她也是底层的这一事实,当然更能共情,但描写未必准确,因为这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不经他人苦不得其感受,即便有这样的差距,对读者来说也能一窥究竟。
第一次读堤坝的时候…就为越南这个国家附着的悲情色调而默哀…这部纪录片同样有杜拉斯左得夸张的政治观念在…尽管如此..她的人格魅力还是让我难以克制地想打五星…
纪录片就是正常水准,想讲的都讲了。个人觉得,杜拉斯是反殖民的,但是她是基于西方本位的反殖民。她自身的角色未能构成关于东南亚地区的反身性思考,她反对殖民,但从未书写原住民的存在与感受。不过,她也说没有人能一下子明白殖民主义。我还是很好奇杜拉斯对当地女性看法的。
一些碎片联想:从前殖民者对当地女性身体的物化凝视如今渗透到了所有种族,很显然包括着自我物化,这是因为资本世界所有都可以商品化+男女不平等的意识形态潜伏至深;我们痛斥国男的同时要小心不要把白男当作救世主,还有很多白人对黄女的喜爱只是因为她们petite,fidèleetobéissante,我们如何看待跨人种的结合透露着我们的自卑与自降身份;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挣扎,一边意识到内部的反智和分裂渴望逃离,另一边是对偏见以及不被当作具体的人看到的恐惧
简单地解释了殖民的内核,白人女性的塑造。其实看着看着,这更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纪录片,关于女性是如何塑造的,女性背后的文化标签。男人对女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殖民
杜拉斯之所以能举起反殖民大旗是因为她自己本身就是殖民区底层的白人,她和被殖民的亚洲人共享被剥削者的身份,但同时她对于“真正涂黑牙齿”“每天工作十六小时”的亚洲人仍然是高位者,对于他们的描述也是以刻板的群体印象为主,他们的形象在杜拉斯的书里也只是“失去了个性的空壳”,这个层面来说杜拉斯离真正的受害者还是有一些距离。这是一种局限性,但是瑕不掩瑜。
杜拉斯早期作品《堤坝》回顾和反思童年所接受和经历的殖民教育和现象,关于阶级和种族的差距感、女性被性欲化、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压榨等,其白人身份以及自身原生家庭阶级的自卑和阴影,仍然游离殖民地原住民之外,“原住民的悲苦是地方性的,我们白人的则是偶然性的,双方的悲苦并不相同”,写作也是局限。
看到那段女人记不清自己在森林里分娩了多少次想起了跟巫的聊天他说我们脚下的世界是多少的尸骨堆砌我说至少出生本身就是一种喜悦他说不觉得
现代化的野蛮和原始暴力排斥异己的毫不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