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比辛:印度尼西亚的噪音和实验音乐 Bising: Noise & Experimental Music in Indonesia(2014)
- 标签:
- 类型:
- 电影
- 导演:
- 里亚尔·里萨尔迪
- 主演:
- 评分:
- 9
- 剧情:
- Indonesian noise, the largest scene of extreme and independent music scene is the biggest in South-East Asia. This documentary gives an extensive overview with numerous bands, artists and speakers, all from Jakarta, Bandung, Bekasi, Yogyakarta, and Tokyo, who freely talk about their own definitions and approaches to noise music. —Lausanne Underground Film & Music Festival...

-
- 主演:
- 类型:
- 经典
- 地区:
- 暂无
- 评分:
- 4
- 简介:
- “破碎的哑巴喊的震耳欲聋,善良的女生把人碎尸万段,天真的诗人在冬天的河里长眠,三个老头和命运在舞厅里通宵跳舞。”...
- 评论:
- 不是,这剧问题很大啊,为啥这么高分啊?首先从剧作上来看两个时空就没有机整合在一起。结巴隋东跑哪去了?开头蹲派出所那个王立是谁,为什么觉得王响眼熟?其次从意识形态上来看,整个剧完全是倒错的。马队就可见一斑,他把追查凶杀案看得比厂子的案件更重。就凶杀案本身来说,这个案子几乎是一场底层人制造的“骚乱”,而完全没有提及卢老板、宋厂长等人可能施行的报复。最后以李群为代表的新执法机构不仅干掉了宋厂长 此后也非常靠谱地在运转。因此可以说这部剧是立足于整个社会系统稳步向上地发展这一基点上,而把剧中所发生的伤痛完全定性为了纯粹偶然事件。所谓“被时代车轮碾过的阵痛”完全是笑话,这剧完全把凶杀案从结构中抽走了。这些惨案就他妈像漂浮在空中的伤口一样,谁来负责?只用沈栋梁所制造的变态家庭环境作为最根本的解释?草!
- 看到有人说傅卫军为什么要偷人家摩托;沈墨为什么要去KTV那种地方弹钢琴;巧云为什么要去那里当三陪……我忍不住叹气,这些疑问实在太表面了…偷车是电视剧呈现的表相,是他与社会上的人产生纠纷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一种。傅卫军这种孤儿残障人士,生活在社会青年纷纷效仿古惑仔的时代,他不是揍人就是挨揍,命运早已注定;至于沈墨,即便不去KTV弹琴,她室友就不能是害她的人吗?丝毫不影响她的结局。人物的命运,跟出身和时代密不可分,人的选择有的时候“无关紧要”,所以不是简单的换个工作,换个地方,换个朋友,就可以换个活法。这部剧,我觉得讲的就是时代,家庭与人的命运。案件是整个故事的线索,很重要,但过于关注案件以及推进案件的某些情节设计,恐怕背离了编导的本意。如果要把这部剧比作某种体裁,我觉得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