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不在场,让“她”的表达多少还是私密的,其实越私密这种存在越强烈,比起生命中那些不可承受之重,以公开的形式展示私密更需要勇气,这才是真正达到了对自己的本我的驾驭,既作为叙事主体,也作为一个旁观者。目前现实的情况是,女性的发声是第一位的,但是希望以后这种第一位能退居,发声成为再普遍不过的事情,那才是女性意识在社会上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唤醒。
男性走近女性主义的第一步,闭上嘴,面对她,倾听她。
讲述。看见。
是不加引导不加限制的纯自我视角的纯女性表达,其中的真诚难能可贵。
昨天在前门三井胡同21号(321空间)看了《女她1、2》的放映——满足了想去看一眼做出这种片子的男导演是个什么样子的人,能让女性谈这么隐私的话题。哈哈哈哈,比较讷的男性,亏得是他这样的气质。1比2要更喜欢一些,可能是因为刚剪出来的过程稿吧,稍显冗长。每位女性都很美,很勇敢。1中的几位大概已经完成了自我和解,所以叙述起来的完整性会更高;也有可能受教育水平、职业相关,语言某种程度上文学性很强。黄色丝绸衬衣、红毛衣、蓝连衣裙、黑裙子、灰裙子、黑抓绒、白地碎花吊带裙....服装和脸庞感染力很强。2中的女性处在刚意识到,努力消化的过程中,所以还显得压抑、别扭、拧巴。但像今年北影节看得片子们一样,是别人的人生,无法评价。希望看到后续项目的进展。女性生命历程口述影像博物馆的计划感觉很不错~
补标@柏林线下放映。其实导演(男)压根没想过什么feminism,就是因为“热爱妇女”想拍一百个女人,没想到来报名的那么多女性,第一次见面就在镜头前缓缓吐露自己的过往人生。作为视觉人类志的意义足够重要。
坦蕩蕩,血淋淋,越是慟哭哽咽著訴說的,越是冷眼旁觀,越是故作輕鬆地表達著,越是深沈思索。在有些雜亂的編排中提煉重點,聽她們聊她們的故事,關於她,關於女兒,關於母親,關於妻子,關於女性,電影顯然是女性主義的,卻又沒有被框死在女性主義,在一個個苦難與經歷的故事後,有人的女性意識覺醒了,有人則不,她是她,她也可以不是她。
也许可以试着出个声音介质版本
感同身受,某个时刻似乎从她们的讲述中看见了自己,也泪流满面,也痛苦狰狞,也遗憾坚强。可最后我们都选择了面对过去……小时候总是看不见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在抗争什么,可是长大了才发现这些东西太沉重,以至于真的明白反而更痛……
仅仅是面对镜头的平静的讲述,也充满力量。揭开曾经的伤痛,诉说那些不堪的回忆,需要很大的勇气。在遭受那些创伤的年纪,大多女孩只能选择沉默和隐忍,这些人生中痛苦的回忆会伴随其一生。
个人感觉北电表演系的小姐姐在面对镜头稍微有一点“表演”的状态(没有在judge这种状态的意思),能对着镜头坦诚说出来已经很有勇气了。加油!
还是前年看过的,最大印象就是看得不够爽,表达有点零碎,总想了解被采访对象更多故事。当然,这也是片子的魅力,看完这部,记得有鼓励导演做下一部,这部也很推荐。
这些女孩都是勇敢的,他们对于过往的释怀,真的让人敬佩。
女性主义的华语纪录片,看过之后更能理解波伏瓦所说“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句话。
第一个姐姐的叙述过于饱满和完整以致于其他人的故事都像是缩影和片段看了访谈导演说一开始是打算给这个姐姐单独拍的如果这样会更有意思一些(真实的故事好动人(
额,唔,额,算了……
不错啊!
映后交流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主动提到片子里传达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其次才是女性。没有必要急于强调甚至澄清这是性别的共性,曾经我也疑问是否用人类共性来传达女性思想会容易被人接受,平权对两性来说当然是共同进步。但有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你主动用共性模糊处理差异时,相当于抹去了女性除共性外的另一面。不要忘了,这部片可是叫女她啊…
最佩服能在化轩面前坦露自己的一切的女性们化轩有一种魔力,你们也需要出口
敬佩片中女性讲述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