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令人赞叹,依然是迈克李典型风格,他用一种如此毋容置疑、如此掷地有声的方式,来阐释这个表面上全世界都吵成一团、争议巨大的问题,它在本质上根本不是意识形态问题、宗教问题,更不是个人价值观不同,它就是一个被剥削阶级的苦难。维拉是个普通善良的底层劳动妇女,她只是凭借着最朴素的认知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女性且分文不取,新晋女婿无需什么深刻的引导过程,他就能自然而然理解并赞同维拉的作为;真正将她们置于危险的真的是狱中许多个维拉吗;因为越来越喜欢迈克李的电影,以至于我对英国工人阶层也日益爱的不行了(当然可能只是想当然):好听的口音、礼貌、助人、艰难亦相互扶持,配上每次都犹如涓涓细流的节奏,爷爷你建造的真的不是一个美好治愈的工人阶级乌托邦吗#25SIFF@美琪重看
背景是二战后物质资源紧缺的英国,资料介绍说那个时候的英国城市规划还以满足功能为主,的确,影片大部分的室内背景是逼仄的政府平民公寓,阴暗粗砺的街景,室内摆设陈旧简陋。二战物资的稀缺更包括安全套,因此就引发了太多意外怀孕的个案。vera是个再熟悉不过的温良和善的老太太形象,一生乐于助人。可矛盾就在于那时候私下堕胎是重罪。堕胎这个爆炸性问题,到了现在也没有个温和的定论。老太太的无辜表情令人通彻心扉。
3.5MikeLeigh的女人韵事,ImeldaStaunton极好,充满意味的群戏,但整个片子好像多了太多枝节。
这世界最令人恐惧的就是人性的冷漠。YouDon'tKnowJack里的科沃基恩,他只是想帮助渴望死得痛快的可怜人,维拉·德雷克也只是想帮助渴望解脱的无助女子。可是病人懂得感恩,社会仅仅给你一纸判决书和一道栏杆。
迈克·李代表作,2004威尼斯金狮奖。1.又一部堕胎题材杰作,迈克·李拍得平实克制,细腻动人,毫无说教与煽情。2.艾美达·斯丹顿的表演入木三分,威尼斯影后实至名归。3.影片完成度极高,前半部分既刻画出了人物群像,又将当时土法堕胎始末及多种堕胎原因(意外怀孕、孩子太多养不了、出轨偷腥与性侵强暴)分散展示出来,后半部则聚焦于罪与罚。4.尽管堕胎的伦理与法律至今争议不断,但本片亦足以引发深入的思考与质疑,影片同时塑造了儿子这个花心浪荡、性侵他人而不自知自省、对母亲毫无同理心的角色,父权体系与父之法对女性的戕害昭然若揭。5.色彩搭配亦可圈可点,比如房屋内往往笼罩在暖黄色之中,壁纸装潢也古朴、素雅而温馨,但飘雪逮捕、雪夜迟归、警察局审讯、法庭判决、监狱对话等场景均为冷抑枯涩的冷调。PS:修订洗版了中字~(9.0/10)
这是看过的MikeLeigh最有剧情,最戏剧化的一部电影,与其他几部master-piece作品相比风格差异还是较大,时间设定和影片主题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作品依旧将目光对准中下层人民,以德行待人未必能得到肯定:良心的拷问和法令的冷漠,摧残的不只是一个VeraDrake。
1.1950年啊,还没有避孕套,女人只要怀了孩子就要生出来,如果不堕掉,那么养个7-8个孩子,也都是女人的事儿吧!2.想象这100年来,人类还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时候也会倒退,所以,眼光应该放远些,大概就能够活过一些苦难。3.Vera天性善良,有非常稳定、朴素、阳光的内在,就是助人。
《女人韵事》是那个时期的法国,《维拉德雷克》是那个时期的英国,前者收钱判了死刑,后者义务判了2年6个月。前者是无知的,后者是善良的。前者是家庭不幸福的,后者是家庭美满儿女双全的。前者为了金钱的诱惑,后者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认为那些女孩需要帮助。两部片子都很出色,《维拉》在另一个富人世界的对比更胜一筹,虽然穷人和富人都会因为被迫怀孕寻求帮助,但富人花了比穷人贵50倍的钱,做了精神科鉴定,就可以在法律漏洞中安全的堕胎,做手术的医生可以理所当然的拿到钱财也不用坐牢。
影片拍摄手法传统而克制,仿佛新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妻子、母亲、罪犯,维拉·德雷克的三个角色,前两个角色她无疑做得非常好,最后一个角色,她认了罪,内心其实坚持自己只是帮助了别人——她的愧疚只是对家庭。当维拉·德雷克与同类罪犯相遇,她们都说她是用最安全的方法“犯罪”。
迈克·李果然不是我的那杯茶
#SIFF2023#看不同导演如何烹饪“堕胎”这个命题,是件饶有兴味的事。不同于夏布洛尔等人的冷峻笔法,迈克·李在片中(尤其前半段)掺入了大量对各阶层图景的速写,战后英国凋敝的时代环境,成了令叙事氛围膨起的酵母。尽管从庶民剧到锒铛入狱的转折尚存断裂,圣诞夜等段落写得也不够出彩,但艾美达·斯丹顿朴素又伟大的面部表演,依然有着梭子般“镇场”的力量。心理分析式的解剖在此则像一针针毛线,被编织进琐屑的微观家庭史,譬如生活感极强的对白,和那个反复出镜、抢戏的茶壶保温套。
结合当下热点事件,真的应该让去那几个红州的法律制定者好好看看。”Banofabortionwillonlybansafeabortion”,无论是何种结果受苦受难的都是女性,而她们是社会哪怕在最残缺脆弱的战后重建时期最坚忍最无私互助的人呀。真的是视角决定一切,迈克李的电影或许很多被归为“厨房水槽Drama”,充满着琐碎的人物和生活的细节,但是他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女性的关怀再朴素的制作和镜头语言都掩盖不了,是真正的大师。好久没在电影院看胶片了,今天看得鼻酸酸
#SIFF2023#在大银幕看堕胎题材冲击力太强了,配上迈克李平实而毫不煽情的叙事风格,完全是现实主义恐怖片。1950s的UK想走正常渠道堕胎可真难啊,需要150胖+精神科鉴定,精神科医生甚至会问“你之前是处女吗?“这种问题,难以想象。
▤「Whatisitthatyoudo,Mrs.Drake?→Ihelpyounggirlsout.」「Youperformabortions,don'tyou?→That'snotwhatIdodear.That'swhatyoucallit.Buttheyneedhelp.Whoelsetheygottoturnto?Noone.Ihelpthemout.」
是的,你们都是比水冰月还正义的好人,你们把还没有成为生命的宝宝挂在嘴边,却不看一眼正在活着的人。
儿童节看了两部与堕胎有关的名作,都是女主至上的片子,在法国人那里是婊子在英国人那里是圣母,当然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些现在看起来平常的事曾经或许都是禁忌,社会更宽容和平等都不是白来的需要的正是那些对抗的良知和勇气,从这点而言堕胎、同志权益这些都是一样的。
ImeldaStaunton再次让我刮目相看。
经典之作。不知道那年戛纳为什么拒掉这部片,那年戛纳金棕榈是《华氏9/11》。MikeLeigh独特的电影制作方法学,帮他成功再现1950年代英国社会底层穷苦人家的人情冷暖,再在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引发此起彼伏的涟漪。DickPope的摄影也帮助营造了古早的质感。可惜SallyHawkins那条线多少有点半途夭折的感觉。
#重看#迈克·李属于越看越有味道那款,恰如陈酒之愈香,让观众在略显老派的拍摄手法中浑然不觉笨拙,只会被真挚的情感力量所裹挟,沉浸到他打造的故事中去。战后阴影未散,阴暗逼仄生存环境,无产的工人阶级努力挣扎着生活下去。维拉是局促阴暗客厅里明朗的笑声和传达温暖善意的蜜蜂,她热爱自己的家人,将困窘的生活总是装点得五光十色,也感谢生命中拥有深情的爱人;因而面对以道德家面孔出现的亲人,她是惶惑惊恐的,她无法确认自己做错了什么(法庭上的恍惚很真实);在女性连自己身体都无法做主的年代,那一张张痛楚害怕的脸是多么痛切的陈诉——依旧在为这些话题吵嚷的现今,重温觉得有意义,平静甚至冷静的abortion场景比冲击力不让432。
很英国。①太真实,没有任何成型的观念或口号,只有基于朴素良知的实实在在“helpgirlsout”的举动。男人永远不懂意味着什么,除非父权的鞭子抽打到他身上。②多好的女婿女儿,在愁苦惨淡的气氛中女婿说“这是我经历过最好的圣诞节。”③所有人的笑容是那么富有感染力,无配乐的几场哭戏压抑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