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988。7thPYIFF-藏龙入围,前入围2023华沙FreeSpiritCompetition。阿基-军·罗伊-维斯·雅克·塔蒂-安德森-考里斯马基·耿,美术上主打黑白配色还是非常讲究的,有些比如汽车或者群演之类完成得相当可以(可惜时常有破功的点),序幕部分的大合影镜头作为预叙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玩法(但要这么搞后面的正解其实是个数据库而不是现在这种多线)。以现在的完成片看,可能去美术馆比电影节还是更合适一点……
#7thPYIFF#我感觉这片子跟罗伊还有马基关系都不大,更像是低配版李红旗《寒假》,当然更刻意更呆滞一点,没那么灵气,痕迹太重了,而且特别缝合怪。出来问了一圈好像普遍评价不高,但我觉得不至于那么难以下咽,主要我对于这种能拍出一点脱力感的华语片都比较有兴趣哈哈。这片子其实讲的是东北这旮旯对人的异化,成人被辞退(呼应下岗潮?),小孩不上学,店里没客人,被堵住的门,还有永远等不来的公交车。巨大的烟囱向空中吞云吐雾,反刍着城市的寂寞,看起来好像一切都在运转,但其实一切都空了,包括人的内心。看不到头的生活,最后用一场土摇蹦迪把一切都消解掉,摇头晃脑,天荒地老,冰天雪地一日游,追寻意义没意义,明儿再见。
你们这样会让峰哥的五星非常尴尬,工厂大门越来越抽象了,平遥第三天诞生今年藏龙第一烂,心疼花80元抢了这片的观众。
影片过半,走向失控,大型yy开始了。视听语言,高度模仿韦斯·安德森(构图)和阿基·考里斯马基(表演方式)。机械流水化社会,毫无生气的被异化东北人类们,重复、模式化,反集体主义。从地理环境纬度上来说,东北哈尔滨的自然环境,的确与芬兰有些相像。片子有趣的地方,也正是在于阿基考里斯马基式的构图、人物表演方式。不同的是,本片呈现了毫无生命力的东北社会现实,有着先锋批判色彩一面。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像是被异化了,片中的社会毫无活力,沉闷、乏味,但反衬之下,银幕前的观众们,总能冷笑一声,这种戏谑、杂耍小丑感,构成了影片的趣味性。东北,白雪,手风琴,构成最经典东北图景。工区监视器,统一制式格子间,像《玩乐时间》。连被裁时赠送的显示器都一模一样,了无生机。PS:抛开电影,更好奇,导演是如何给出这群演员指令的。
#PYIFF井井有条又无所事事,秩序里全是混沌,tony不拿理发剪子改教英语了,看上去很忙都是瞎忙,不知道在忙什么。是在说电影吗?在说那惨淡又失败的人生,别再拙劣地做作效仿了!好了不说了,看了一场幻觉,多说两句都是瞌睡。
学罗伊.安德森过于明显了,没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大东北式黑色幽默、城市选址、美术置景其实是自己的东西,导演也借大师的风格传达了机械化、模式化、口号化的蝼蚁般的工作生活模式,但空有个架子,到最后没有拔高。很多新导演起步都在学大师,希望这位能学会消化,变成自己的脂肪和营养。
再也不早起看电影
有点用力过猛,开头和结尾的念白扣一星……
喜剧、故事、黑色、荒诞、寓言一个都没做好,这风格也太中传了,学生时期拍拍还好,做成长片令人脚趾抓地......唯一的特点是把哈尔滨拍成了北欧......
没有说得那么糟糕,顶多是不讨巧。如果放在2010年代的UCCA或季风的展映里看,算是很不错的那一拨。可惜这个时代似乎没那么喜欢荒诞、自嘲、黑色幽默,或许李红旗也得庆幸自己生得早😂影片最大的问题,是在批判集体主义幽灵的同时,却也不得不以一种模式化、机械化的方式来呈现,饱受现实打击的观众还没来得及细想,观感已然不适。毕竟来平遥的观众,平时是规训别人的多还是被归训的多?😂演员的表演也因此受限。今年看了好几部有陈宣宇的电影,很喜欢她的表演。这部电影中的她,是最脸谱化的,也的确没有给演员什么发挥空间。总体观感和《伊比利亚的派对》有点类似,美术、置景、摄影很好很有想法,个人也一直喜欢、支持不走寻常路的作品。看完有助于更了解身边的东北朋友:为什么有的人再也不愿回去发展,哪怕饱受思乡之苦?@补标平遥
好的是临摹没走样,差的是临摹的太不走样。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有病还是我有病啊我好喜欢哈哈哈哈,怎么可以这么多人一起发疯!
#其間TheRoom#年輕導演都是從臨摹大師的作品開始的,多蘭也是從模仿王家衛開始的,不必苛責。導演找到了東北和北歐的某些相似之處,還挺有意思的
第6场。当以第三者的视角去看被程序化了的生活,真的很讽刺也很戏剧性,生活有时候就是充满了巧合,细节太真实了。画面干净、构图舒服,还可以。
非要说像啥像谁时,就刻意从镜头长短和语言方式区隔开来,显得有自己的作者性。作者也就有权恣意临摹随便上色吧。
沉了三年的石头终于传来一些回响
#PYIFF2023#泪水突然的爆发…
#PYIFF2023#抄得很彻底,好在不觉十分尴尬,不得不说北欧的影像风格的确适配东北的文化特征
-
加油了,到时盯一个厨子(笑死是摄影师丨观影过程中不断跳出的考里斯马基李红旗和黄建新也被导演认证,类似影像装置的设定,手风琴所代表的历史遗产式的大他者的情绪宣贯,和类似磕头机的techno机械重复横亘在生活的听觉中,共同促成了冰天雪地的大衰退中人的异化和麻木,自嘲式的荒诞和结尾所有人奔向后现代崩溃一般的狂欢也未能寻回身体和灵魂的自如和自由。导演人挺好玩的,和影像气质很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