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京》的后续。出国的人们,各自的样子。仍然些许迷惘+各种涌动。生活抽了你一下,你也抽了生活一下。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说不能算好,但联系前一部《流浪北京》,对研究人与梦想来说就意义重大了!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虽然是在讲的移居世界各地看完我想说是我太肤浅只觉得他们身边都有好人陪伴真好牟森有个支持他话剧的女友张大力和高波都有个会说中文热爱中国的老婆张慈有一个可以提供她想要的物质生活的老公而张夏平则有一个陪伴她进疯人院三次一病七个月不离不弃的老公两个人的流浪和一个人的流浪真的不一样
哈哈哈哈哈哈!!!!!!!!!它还是没有封面!!!!!!!!!!!
开始牟森的话有些刺痛我的心。转眼到了国外,高波的豁达心态最令我钦佩,并给后面的采访换上了轻松的情绪。距第一部相隔5年,“看”到他们都过得还算可以,身为一名旁观者,用吴文光片中最后一句话来讲,你好好在美国。
古时候,忘了
100420草场地105号with虫子,蔷;满院大狗,两眼直视绷紧身子走
[想看2008-12-04]1995山形“NewAsianCurrents”入围。五个拍摄对象恰好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中、法、意大利、奥地利、美国),因此影片结构也随着拍摄流程变成了明确的段落式结构,牟森段落基本也就算个引子(但也收在了去比利时演出的“海外经验”上)。更关注的是“跨国婚姻家庭”,也是一个很好的华人全球流散的叙述。片中人物90年开始陆续出国,这部片子不怎么处理历史伤痛也是挺……意外的(牟森在比利时那场话剧可能有一点涉及),可能症候就是,大家都不太再提起“梦想”了。
17年11年12日想看,期间遍寻网络资源不获,没想到来美国后看到了。不想好好过日子的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往日疯狂如梦。
一部关于理想的坚持而更多的是失落的片子。一个时代过去了。
绑架未遂
到了第二部拍摄状态更加轻松自然了。人生果然是一节节列车
几位一直在寻找理想生活的艺术家,甚至远赴重洋,是必要的经历吗?要艺术还是要生活,在有了孩子后,似乎都难平衡。放下,回归,重获自由,人似乎无法永远的满足现状。
十年前老师给我们放《流浪北京》当时我只觉得他们都傲慢,现在再看四海为家,还是同一批人五年后的故事,不锋利了,转而可以明显看出一种CruelOptimism,人果然是会变的。
中国新纪录运动头炮
不想批判什么,只觉得每位敢于在镜头前展示大部分自我的人,都好勇敢。三四年后,《流浪北京》中的五位盲流走向了世界各地——无论是很少写作的张慈,还是放弃抽烟喝酒跳舞的夏平,或者尚且还与“本职”理想有些牵连的高波、大力和牟森,他们的命运早在漂流之初就埋下了伏笔,无论如何,都是他们面对未知的人生选择,都是流动的人,以及他们流动的人生和命运。
五年后的成熟
通过私信豆瓣网友,看到了这宝贵的资源,时长3小时左右,其实第一部流浪北京也是3小时左右,只是现在我们都只能看1小时那个版本。晚上又在油管看了张慈的一次纪录片见面会,断断续续的也不算完整,但是收获很大,也对这个女人重新认识了。于是才知道导演吴文光的一些事情,而这个吴文光拍的很多东西豆瓣应该是没有条目的。就像很多人一样。他们其实很厉害,但是现在查不到什么网络上的资料去“证实”他们有多厉害了。也许一个曾经很厉害的人,网上能查到的信息介绍有100字,也许现在一个很垃圾的人,网上信息有1万字。就是这样
虽然唏嘘,但是总体基调少了很多痛苦。果然理想就是痛苦之源。
看的加长版,挺不错。